1979年宏图优配,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在这场战争当中,解放军前线部队却出现了一幕耐人寻味的场景:刚刚列装部队不久的67式重机枪,被大量送回后方仓库。
反而是早已退役封存,只是来不及处理的58式连用机枪,却在此刻重焕生机,被部队郑重地“请”回战场当中。
(对越自卫反击战)
考虑到67式重机枪曾被部队寄予厚望,有着“新中国首款自主研发重机枪”的美誉,甚至被视为中国军工的一大重要里程碑。
越南战场上“去新迎旧”的尴尬一幕,也就成为了彼时中国军工人永远的“痛”,这个痛,直到现在的大国军工彻底震撼世界,方才得到了弥补。
01落后军工与实际需求
其实,平心而论,67式重机枪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的一幕,或许当时较为落后的工业生产条件“功不可没”。
因为这款机枪原本是中国为了取代国产仿苏武器而特意研发的。
在67式出现之前,中国军队的主力装备还是前文已经提到的58式连用机枪。
58式机枪是对苏联 RP-46轻机枪进行仿制的产物,苏系色彩极为浓厚,甚至可以和苏联的武器互换零件。
(58式机枪)宏图优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58式机枪在设计上完全继承了苏系武器基于欧洲平原作战环境而生产的思路。所以这款武器在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水土不服情况。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研发一款符合中国战场需求、完全自主可控的重机枪,成为国防工业的重要任务。
1959年,67式重机枪研发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中国第一款国产自主研发的重型机枪项目。由于这个第一次的属性,注定了经验方面会存在诸多不足。
而更让人感到头疼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工业体系尚不完善,零部件生产精度难以精准把控。不同批次的零件尺寸误差较大,材料工程并不过关,即便设计图纸堪称完美,一旦进入实际生产环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67式重机枪)
02品控和生产
而这样的大打折扣,很快就暴露了出来。
由于设计方面严重脱离实际,这款武器在设计时火线(火线是指机枪枪管轴线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设置过高,机枪手不得不采取坐姿甚至半蹲的姿势进行射击,不仅操作极为不便,而且由于无法匍匐在地使用,还容易遭遇敌方的集火。
这就说明了当时武器在诸多领域,还不够成熟,急于推出这款武器,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牺牲。
除此以外,67式重机枪在射击精度和可操作性方面的表现,同样非常糟糕。经过一段时间射击后,即便由经验丰富的神射手操作,在近距离对着靶子射击,也常常会出现子弹全部脱靶的尴尬情况。
经过技术复盘后发现宏图优配,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当时中国工业体系尚不完善。67式机枪的诸多零部件缺乏统一量化,直接被军工厂玩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结果就是,在这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下,部分机枪的枪击枪膛之间间隙偏大,射击时火药燃气泄漏严重,不仅射速受到影响,枪机运动的稳定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而另一部分机枪则恰恰相反,间隙严重偏小。射击时间一长,枪机与枪膛便会因水汽侵蚀而生锈,进而紧紧贴合在一起,极易出现卡壳故障,严重影响正常使用。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中国缺乏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枪管膛线的加工精度远远达不到国际水平。部分枪管的膛线深度偏差极大,导致子弹在枪管内的旋转稳定性不足,射击精度大幅下降,根本无法有效压制敌方火力点,极大地削弱了作战效能。
除了生产精度方面的问题,材料技术的落后更是让67式重机枪的处境“雪上加霜”。重机枪的核心部件,比如军迷熟知的枪管、缓冲器、枪架等等,都对材料的耐高温、抗疲劳、耐磨损性能要求极高。
可以说,每一项都是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
可当时中国无法自主生产高强度的合金钢材,枪械只能采用普通的钢材制造,质量性能严重不合格,连续射击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热变形,从而导致炸膛,威胁射手的安全。
03坑到体无完肤
这样的一种武器,当然不能满足部队的实际作战需要。
不过,由于中国工业的相对落后,67式重机枪诞生以后,产量一直相对较低,在1967年至1971年的四年时光里,仅制造了204挺,仅少量部队得以列装。
在样本量不够的情况下,机枪存在的很多问题,根本没有来得及暴露,自然也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等到1971年开始,由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在全面自主研发的政策下,为了取代仿苏的58式机枪,67式机枪开始得到大规模生产,并开始大量进入部队服役。
很快,解放军战士们就在这款武器上体会到了什么叫“坑得体无完肤”。
尤其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以后,这款武器在越南战场上动辄炸膛、卡壳、跑偏、移动不便、发生故障,以至于战士们对67式机枪满腹怨言,认为它还不如老58式靠谱。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战争进行一半的时候,解放军开始重新启用58式机枪,毕竟任何一款“国产之光”的武器,如果不能为战士的生命负责,那么它就将毫无意义。
而58式重机枪也不负众望,一度大发神威,成为了战神一般的存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58式机枪的原型是苏联RP-46机枪。虽然RP-46机枪是二战后的武器,但它全盘沿用了二战时期的生产设计思路,以RP-46机枪为蓝本设计的58式机枪,注定只能是一种过渡。
至于67式机枪,也在这场战争以后,迎来了升级改进。基于这款机枪研发生产而来的67-1式和67 -2式,后来陆续列装部队服役,为中国军队的发展立下了大功。
(67-2式机枪)
从这个角度来看,67式机枪或许并不是一款成功的武器,但它无疑是中国军工领域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它的存在,向所有人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武器研发必须始终以实战作为衡量标准,以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导向。
在当前中国军工朝着“领跑”方向大步迈进的时代,67式重机枪所承载的经历与教训依旧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自主创新之路不存在任何捷径可走,唯有敢于直面问题、充分尊重实战规律、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才能锻造出真正能够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国之利器”。
参考资料:
1、环球网《中国第一款量产型通用机枪曾出口亚非并实战》
2、新浪广东《“67式轻重两用机枪”设计者谢钟康:“一次供弹”理念应传承》宏图优配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举报/反馈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